为什么张哲瀚陷入“困局”,该如何化解?
所有取证及分析均为粉丝自发行为,并未获得张哲瀚本人授意,特此声明。
公关角度:为什么张哲瀚陷入“困局”,该如何化解?
本文禁止搬运,详情请见律师警告函。
一、艺人危机公关
(一)网络舆情危机
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反映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被称作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危机是网络负面舆情的极化状态,具体指由于某个热点事件引爆的大量负面、消极或虚假的评论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大多数民众所接受。
在8月13日至15日,微博平台出现张哲瀚相关近30条谣言,且内容涉及政治构陷。因为有大量微博账号,甚至KOL,原创或转发相关谣言,评论区短时间内出现密集、相同话术的讨论,由此制造了极高舆情热度,在微博上出现四十几个热搜,总计一百多亿阅读量。这对艺人来说,无疑已经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舆情危机。
(二)网络舆情形成过程
王阳和沈忱(2006)基于扎根理论,提出舆情事件的形成大概要经过四个阶段:舆情触发—舆情放大—权威介入—态度形成。
在张哲瀚事件中,第一次权威介入(央媒)未被接受,舆情愈演愈烈(暂时不论真假舆情,总之未被有效对冲),态度未形成。第二次权威介入,以演员行业协会抵制、平台下架作品结束。
(三)明星形象危机成因
首次公关应对失败。在公关领域一直流传“黄金24小时”的说法。但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交网络社会,4小时内,危机事件就能够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并发酵为重大舆论事件。所以,“黄金4小时”已经成为应对危机事件的最佳时间。张哲瀚团队对艺人恋情、艺考谣言等负面舆情均未第一时间正面回应,直至政治构陷发酵后才作出应对,矛盾积累成了舆情集中爆发的“天然条件”。
多重危机集中爆发。过往资料显示,明星形象危机主要体现为:违法违纪、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私生活问题等,近两年一些明星也出现了其他危机,如政治立场问题。在张哲瀚事件中,这五大危机在三天时间内全部集中爆发。虽说基本全部为谣言,但是传播广、速度快,危机公关难度极大,此前鲜有相似案例。
水军营销号推波助澜。在网友查证下(具体需以相关官方调查为准),张哲瀚事件中,有大量营销号抱团制造舆情热点,呼吁封杀;有豆瓣网友组织投票,形成封杀张哲瀚、下架其作品等“民意诉求”;还有人组织在央媒评论去集中控评,呼吁封杀张哲瀚等。由水军营销带动的舆情高涨,突如其来的“民意”,再加上特殊时间节点,导致张哲瀚事件还未来得及认真调查,就被迅速处理。
事实错位加重危机。“吃瓜群众”有从众特点,绝大多数不会自行辨别信息真伪,再加之,当事人道歉信未明确回应所有谣言,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深入事实,出现信息不全面、报道整体性失实的问题。最终,张哲瀚的负面印象难以扭转,并很快“深入人心”。他本人因为被封禁了所有发声渠道,事实进一步被湮灭,直接“社死”。
(四)危机公关失败后果
由于特殊的时间点,在潜伏期和爆发期之后舆论没有消退,张哲瀚的所有发声渠道就被迅速封禁,直接跳过了蔓延期和解决期,最后导致其演艺事业尽毁,面临巨额经济损失和后续赔偿。事实上,张哲瀚所承担的远不止这些。由于此事涉及政治构陷,在各大社交平台发酵后,谣言层层加码,被上升至全网谩骂其“精日”“汉奸”,导致他本人人格受辱,甚至波及亲人事业,亲人经营的网店、小程序被投诉关闭,全家难以正常生活。
二、粉丝危机公关
粉丝作为艺人的支持者,其数量和质量不仅体现艺人的受欢迎程度,影响其未来发展。粉丝作为追捧和深入了解艺人的群体,在突发事件中,粉丝群体与艺人团队相互配合,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公关应对,是娱乐产业公关体系的重要一环,包括维护艺人形象、澄清谣言、反黑等。
(一)微博平台粉丝构成分析
大粉 : 充当意见领袖,在粉丝群体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微博营业频繁,部分接广告,普遍年龄偏低,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在固粉、反黑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多数为闭麦党,极少有大粉自己取证、整理资料并号召粉丝做澄清。
大粉追随者:经常混迹于大粉的微博评论区,靠产出度日,有时参与反黑,但容易被带节奏,误伤自己人。自身粉丝数较少,但人群基数大。
路人粉:澄清主力军,多由剧粉或关心此事的社会人士组成,不混粉圈,年龄偏大,部分人有社会地位,有主见和一定优越感,言论犀利且激进。自身有一定影响力,但号召力不如大粉。
散粉:较为理智,不认大粉,不站队,坚持独立判断。这些人有自发做澄清、反黑,有时也会跟从部分大粉或路人粉的脚步做事。自身粉丝数较少,没有号召力,人群基数也比较大。
(二)粉丝危机公关应对
粉丝没有第一时间辟谣。当谣言产生时,群体内资深粉丝迅速寻找辟谣线索制作辟谣贴,其他粉丝负责迅速传播和增加热度,有理有据的情况下,不仅能化解舆论危机,还能增加“路人”好感,提升明星形象。在张哲瀚事件中,由于谣言构陷,量大而快,粉丝没能第一时间识别并澄清谣言,公关失败。
粉丝构成杂,增加公关风险。根据粉丝构成,张哲瀚的粉丝群体,无论在事发前,还是事发后,都无法“团结”,加之,此次危机涉及政治构陷,公关风险很大。在一些不可控条件的影响下,如部分粉丝在不合时宜的时间点破坏公关秩序,有大量批皮“黑粉”存在等情况,公关目的非常难实现,甚至可能造成反作用。
粉丝公关失误,阻碍艺人公关。在大粉带领下,粉丝群体集体替艺人承认错误。这样的态度引导有利有弊,一方面维护了粉丝群体的形象,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失控,但另一方面,加重了艺人压力,令他失去再为自己做辩解的立场。
三、公关失败后该如何“灾后重建”?
(一)了解最新政策趋势
因张哲瀚事件轰动整个娱乐圈和互联网,事发后的一段时间里,相关领域都出台了新政策,有些媒体也关注到相关社会问题和乱象。这对于张哲瀚事件后续公关处理有重要参考。相关趋势分析如下:
(1)杜绝资本干扰舆论
1.“真实是互联网信息的基本要求,一切皆可“刷”的虚增流量行为,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社会经济秩序……大V号召、KOL结阵、网络煽动、造谣引战、对立诋毁、操控舆情等破坏舆论秩序、动辄使人“社死”等行为,必须依法追责。”——《半月谈》
2.“我们也严肃提醒运用各种手段制造虚假民意、操纵舆论的部分非法分子,切勿再玩火,触犯法律底线,否则必将自食恶果”——文旅中国
(2)反对“流量模式”和畸形“饭圈文化”
1.“流量至上”只能驱动数据至上、消费至上……被流量支配主宰的“饭圈”文化,只会越来越受制于资本利益,受困于平台系统,在多方利益博弈、执迷数据泥淖中,乱象丛生,危害文艺创作生态,影响社会文化氛围。”——《中国文艺报》
2.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广大网民对“饭圈”乱象的本质和危害认识更加深刻,抵制“饭圈”乱象的行动也更加积极、更加自觉。“饭圈”乱象人人喊打、露头就打的舆论氛围更加浓厚。”
3.在“饭圈”影响下……或是抱团排外、互相拉踩,或是发现有损自家偶像的言论动辄人身攻击,或是制造话题、挑动对立、干扰舆论……凡此种种,无不对清朗网络生态造成恶劣影响。——新华网
(3)不给劣迹艺人曝光和发声机会
-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表示,对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坚持“三个结合”,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将抓建设与抓治理结合起来。同时,还将集中力量整治违法违规的账号“转世”“穿马甲”、网络大V账号粉丝数注水造假等五大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让失德失范的行为在网络空间成为“过街老鼠”,没有立锥之地。
- 北京广电局组织纪录片行业协会向从业者发出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倡议,对作品质量、内容导向等做出明确要求,再次亮明“不给劣迹艺人曝光机会”的坚决态度。
(4)《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修订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知,将对《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共作出8处调整,删除4条,修改4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为进一步加强演出经纪人员管理,提高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工作的规范性,文化和旅游部不再委托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细则》部分条款与《行政处罚法》中“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规定不符,应予修订。
(二)识别危机:当事人事件定性
毫无疑问,最佳公关时间已过。官媒、央媒具有天然的权威性,也是舆论风向标,关于张哲瀚事件的公关突破口也应由此入手。但是,由于协会、民众的抵制,媒体截至目前并没有对张哲瀚进行进一步采访和报道。想要恢复名誉,首先需了解此事是如何被“定性”的
(1)张哲瀚最后一次发声
了解事实真相后可以发现,他的道歉信其实算是及时承担了一个当红艺人的责任。毕竟普通人对于旅游照片无需过多道歉,但他作为公众人物,还是在负面舆情爆发后,对宾客的失察、合影的不谨慎,以及对当地建筑历史知识的欠缺等都做了道歉。另外,他坚定表达个人政治立场,并表明改正方向。
但这封信存在留白过多的问题。信中没有明确说明,自己没有参拜及参观靖国神社,也没有说明他并不认识戴薇夫人且其他爆料全是谣言。这导致,谣言没有及时有效的澄清,甚至一定程度上引起部分媒体误读,对事实判断出现误差。
附道歉信:
(2)关于张哲瀚事件定性
目前,没有任何相关部门在政府公开信息中定性张哲瀚为“劣迹艺人”,仅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曾公开发文称“某演员多次参观靖国神社遭中国民众抵制”(注:多次参观存在事实错误,后删除了“多次”)。
中纪委两次发文提及张哲瀚,但其官网有声明称:“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理论或评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中纪委微信公众账号中发表的由张琰写作的《这段历史,不容“无知”!》一文中,关于张哲瀚事件的论述还存在多处事实错误,如“2019年底参加婚礼”,实为“2019年6月参加婚礼,身着夏装”;“靖国神社前嘻嘻哈哈拍照”,实际为在“樱花(曾为热门旅游路线赏樱地点之一)前合影,建筑物一角为斋馆社务所(无特殊政治含义)”等。
由此看来,张哲瀚其实是被舆论定性。各平台上张哲瀚被“封杀”的文章数不胜数;社交平台上“封杀张哲瀚”的呼声也铺天盖地。虽然这些被网友扒出是营销号造势、水军冒充民意,但目前尚无法律或相关部门认可的依据。在18家央级媒体中,只有《法治日报》称张哲瀚为劣迹艺人,其报道引用的事实依据为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公告,而中演协的抵制因其用新发条例抵制三年前旧照,被网友质疑其违背了条例中“不溯及过往”的原则。
从法律层面看,行为定性需要结合主客观两方面。从张哲瀚的致歉信来看,其主观意愿上伤害民族情感并不存在。从网友扒出的“证据”来看,张哲瀚其实是在2018年热门赏樱地点旅游,且三年来并未被认出图片中有“靖国神社”(实际为斋馆),客观影响也难成立(网友证据尚无法律或其他官方认可,一切以相关部门口径或法律为准)。
综上,目前尚无关于张哲瀚事件或本人的权威定性,张哲瀚属于被舆论“定性”,舆论是公众的言论,代表着民意。
(三)化解危机:解除“定性”,恢复名誉
(1)恢复名誉路径分析
第一,报警。
有网友扒出“证据”称,张哲瀚事件中有水军充当民意的嫌疑,如果通过报警来证明该事实,那么“民众抵制”“民意”或许不成立。
第二,舆论。
目前,禁止资本干扰舆论,娱乐圈常用的营销号制造舆论、粉丝KOL引导舆论等,以及有偿新闻等违规行为,都应该摒弃。 庆幸的是,目前已有一批网友自发为张哲瀚澄清谣言,呼吁社会关注,这也代表着民众的声音,但属于少数,关注度并不高。如果关注此事的社会人士增多,逐渐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事件,那么就有希望得到媒体关注,再次对此事做跟进报道。 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张哲瀚被“民意”定性为“劣迹艺人”,全平台都在禁止张哲瀚相关内容的声量,这条路径似乎不太可能走通。
第三,诉讼。
笔者认为,目前最优选的途径除了报警,就是通过法律诉讼来证明清白。以法律背书来夺回舆论上的话语权,同时进行维权,请协会依据事实撤回抵制,并要求损害本人名誉的相关主体进行道歉并消除社会影响。在依法治国深入人心的当下,事实胜于雄辩,相信在全社会也能给出一个正向反馈,这也是人心所向。
(2)粉丝自律至关重要
张哲瀚目前已经不是公众人物身份,但他在事发前曾为“顶流”,粉丝数量庞大,且如今脱粉数量不多。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其实是解决此次公关危机的一大重要考虑因素。
- 粉丝群体仍然需要维护艺人形象、反黑、澄清谣言等。张哲瀚事件的特殊性在于,他目前一身污名,仍有粉丝坚信其清白。粉丝其实面临巨大社会舆论压力,难免会出现失控行为,这需要粉丝自律,不能因为艺人越过道德和法律的边界。一方面要有礼有节,避免出现饭圈互撕、做数据、集资消费等政策不提倡的行为,另一方面要保护艺人隐私和动向,以免艺人再次被不明真相的民众误会,加重负面印象。
- 张哲瀚如果通过法律维权,粉丝群体应当尽可能保持冷静和耐心等待结果,不能以群体性言论干预司法公正,在结果未公开前,不能以任何形式进行相关话题的炒作、控评、撕逼等。
- 艺人如果自证清白,需要尽快申请恢复发声渠道,引导粉丝理性发声,切勿因情绪冲动,做出非理性行为。
撰稿人:@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6140
@活色生香不勉强
参考资料:
杨嘉良.社交媒体语境下明星粉丝群体的公关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9):233-234
李晓斐.演艺明星危机道歉声明的策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12)
相关阅读:
哎 还在等吗
我觉得诉讼可能是让普通路人看清事实的最佳方法。希望国家能爱护一个爱国的年轻人,帮助他赢得诉讼。毕竟他没有做错什么,而且他是个人品禁得起推敲的人。
很多人都在坐等国家,所以国家到底会不会管?官媒不经过调查就转发营销号导致此事件越演越烈,所以国家会管吗?
国家管,也需要契机呀。总不能没有缘由就为张哲瀚一个人申冤吧,我相信国家,如果瀚瀚起诉,国家会帮他
我也相信国家!之前看到另一个评论说不要被一叶障目了,不要觉得你自己可以看到的国家会看不到. 想想也是,就希望不用太久吧.
每天都来看一下会不会有新的内容和评论…就觉得很可悲吧
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得很清晰。